环球视点!著名考古学家杜廼松逝世,曾将“马踏飞燕”定为国宝级器物
(相关资料图)
杜廼松 资料图
记者从故宫博物院方面获悉,我国著名考古学家、古文字学家、青铜器研究与鉴定家,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、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委员、中央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、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、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杜廼松先生,因病于2023年6月22日5时34分在北京逝世,享年86岁。
公开资料显示,杜廼松,男,汉族,1937年6月生,北京人。无党派知名人士。1962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,供职于故宫博物院,曾参与对故宫博物院藏青铜器的系统整理和鉴定工作,为故宫学术发展作出杰出贡献。
杜廼松主要从事古代青铜器、古文字和商周秦汉考古的学术理论研究与文物鉴定等工作,并协助唐兰先生进行科研工作,主持或参加多项文物考古展览。曾参加国家组织的全国文物鉴定工程,负责青铜器与金文鉴定。
1957年杜廼松先生进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习,开启了人生的新起点。就学期间,学习了古文字理论和甲骨文与金文的形音义,曾在北京房山周口店北京人遗址、河南省洛阳市王湾遗址考古实习。经过在北大的五年考古专业学习,杜先生受到了系统的考古学理论及田野考古调查的学习和训练。此时起,杜先生已有意识地进行古文字材料的积累和收集。这些都为他日后的古文字与青铜器学术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1962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,杜先生进入故宫博物院工作。入院伊始,杜先生被分配到业务部工作,院领导和宫廷历史组、金石组的一些老先生对他的到来殊为关心。时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的唐兰先生找到入职不久的他说:“经院研究决定,让你搞青铜器和古文字研究。”还说:“不要着急,要从基础学起。”至此,杜先生在故宫的工作就定位为青铜器与古文字研究。
20世纪70年代,他陪同唐兰先生赴陕西省扶风县鉴定出土的墙盘等108件青铜器。在此后的工作中,协助唐兰先生进行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科研工作。杜先生还与香港中文大学的王人聪教授,以考古出土的实物资料为准,参考旧著录,按照时代早晚,共同整理了故宫收藏的5000件历代铜镜。此外,杜先生还负责和参加了很多重要的文物展览工作,如故宫博物院“青铜器馆”“历代艺术馆”的陈列,“流散文物展”“各省市自治区征集文物展”“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国文物展”“齐国故都临淄出土文物展”“中国文物精华展”等。为做好展陈工作,杜先生对相关展览文物进行深入研究,赴文物出土地实地调研,在展览设计中融合学术研究、哲学、美学等要素,努力做到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,展览结构清晰、有条理。这些多维度、多内容的文物展览,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。
杜廼松长期从事青铜器及金文鉴定工作,对故宫博物院的青铜器藏品进行系统整理和鉴定,并多次赴全国各地参加青铜器及金文的鉴定工作。在鉴定方法上,提出了传统方法与考古学方法相结合,同时合理利用自然科学方法进行鉴定的原则。20世纪90年代,杜先生参加了国家文物鉴定系统工程工作,负责青铜器与文字鉴定工作。一丝不苟取得许多重要成果,如将“马踏飞燕”定为国宝级器物。结合鉴定工作,全面系统地撰写了《全国铜器鉴定所见金文考察》《全国铜器鉴定所见伪器伪铭研究——兼论鉴定的几个理论问题》《青铜器鉴定定级标准理论与实践》《科技考古在青铜器研究中的意义》等论文。杜先生在文物保护工作中,也发挥着重要作用,曾受邀参加中央统战部组织的三峡工程考察活动,发表了《对三峡工程中文物保护的若干建议》《目前文物保护中若干建议》等文章,为三峡工程中的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学术支持。
来源:澎湃新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