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民艺评|“八角笼中”茴香味
【资料图】
票房数据显示:7月6日上映的王宝强新片《八角笼中》,10天后的票房破14亿。通过影片,都市观众看到了一个未曾见过的世界:故事的原型来自凉山退役军人恩波收养凉山孤儿的“格斗孤儿”事件,艺术作品为了让故事更为聚焦,将收养者背景做了一个调整:一方面增加了情节的曲折程度,另一方面也让故事规避了一些后期的反复——无论是导演个人或是团队建议被最后采纳,都能看出王宝强成长为电影人的思考力、判断力与责任感。
近年来,有将“表达”与“赚钱”作为彼此对立的论调,似乎为了五斗米,必须得在情节表达上“折腰”,在这种时候,《八角笼中》的尝试难能可贵。
首先是主创团队对于电影故事的选择与讲述本身折射了他的思考:在甚嚣尘上的“苦难有罪”网络舆论里,《八角笼中》本质虽然讲的还是那个“草窝里飞出金凤凰”的故事,但这个故事对于在“以貌取人”的影视界里独辟蹊径的王宝强来说,拥有他人所不能及的讲述站位——“金凤凰”的故事不是传说,而是他过往经历中的一页,甚至连六年前第一部的失利也是这次讲述的铺垫。
因此,他的故事里,小人物们大致都做到了真实可信。流浪儿不是陈词滥调地“衣衫褴褛、狼吞虎咽”,而是横七竖八地趴在碎石岗上等待时亮晶晶的眼睛,是看到新鞋子惊喜雀跃的笑脸,是那个大一些的孩子对外人善意的抵触与狐疑……谈论思考力,并非要将导演拔高为一个思考人生的哲学家,而是从一个艺术创作者的角度来观察,他对真实的刻画是否浮泛于面。得益于自身经历与阅历,《八角笼中》的人物与情节基本让故事内容看起来真实可信。
个人的奋斗与时代的洪流将王宝强推到了如今的位置。因此,在他的执导下,本片没有受太多理论束缚,清新质朴,让观众看到了纯来自东方的价值判断。
久远的中国文化留下一个成语:盖棺定论。告诫后人:只有当一个人入土的时候,才能较为全面客观地评价是非善恶。因而,只有过于年轻的文化才会将人物角色的发展,简略为一条弧线。
这也是为什么影片里没有时下流行的“女性主义议题”,或者“富裕者道德水准高”的新人物套路。这部影片批评那些为富不仁的奸邪(包含了奸商,包含了私立学校的校长),还将矛头指向为虎作伥的媒体,以及听风就是雨的大众,将同情的目光投向了社会底层坐过牢的向腾辉、王凤。忽想到导演来自河北邢台,古为燕赵之地。似乎又多了一分合理性:常说“燕赵多有慷慨悲歌之士”。如果说那些喜剧是作为演员的王宝强谋生的工具,那么这部《八角笼中》戏里戏外都让人看到了这股慷慨之气。
这股慷慨气,称为责任感也未尝不可。14亿票房的背后,是导演让那个值得被讲述的原型故事为更多人看到。更重要的是,他让这股逆境中不屈不挠的野草精神,又一次借电影春风吹又生。信息世界的高速发展与人类心灵的脆弱伴生,居高不下的自杀率让人痛心。海内外大量影视作品像是达成了某种共识,在“描写黑暗,暴露罪恶”的道路上越行越远——是否相信邪不胜正成了中西方文化的岔路口。学界有如《新时代影视创作呼唤温暖现实主义》等文章发表,阐释固然重要,但更为重要的是改变。《八角笼中》在压抑了一个多小时后,终于以苏木的仰天长啸,一扫郁结之气,令人振奋。这声长啸不仅是影片的,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王宝强导演自己的,令人感动。
影片主题运动——血腥的“笼斗”来自美国。那个笼子的英语是:Octagonal cage,翻译成中文为“八角笼”,却意外和魏晋时引入我国的香料八角同名。有意思的是,作为香料的八角属常绿乔木,又称茴香,耐热、耐寒能力强。医圣孙思邈注:煮臭肉,下少许,即无臭气,臭酱入末亦香,故曰茴香。格斗笼里的性命相搏,如果没有“耐热耐寒”,恐怕只留下一具臭肉。
人恰是有了形体外的精神,才能脱离形役之苦。换句话说,也许只有王宝强才能拍出《八角笼中》。(孟渐新)